今天的LEGO有了新任務,侏儸紀公園!
請學生協助兩個恐龍家族走失的小恐龍,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並關上閘門。
老師花了約15分鐘講解今天的題目,而且今天的老師做了一些改變:除了像往常一樣介紹任務情境,另在說明過程中,老師將題意解釋特別清楚,尤其是在兩關卡的閘門部份,特別提醒學生該留意閘門的角度及彎度,強調學生該注意秒數及圈數的運用,說完後學生即開始操作。
第二個改變是今天在學生座位的安排上,老師特別花心思做了些許調整,老師讓一位一直表現不佳的學生(甲生)與另一位非常優異的學生(乙生)並排坐。 因此出現了一特殊的學習畫面,今天第三個改變是,當學7點20分左右,老師說在7:40分時,大家要把LEGO機器人的組裝模型做好。"哇!"學生陷入一分鐘惶恐,大叫著:"啊,可是我都還沒想出如何做ㄟ?"學生話畢,看到教室全場頓時安靜下來,原本還在話家常的學生們都閉嘴了,開始專心做機器人了。
今天乙生約遲到15分鐘,所以在七點至七點十五分之間,甲生身邊是沒人的,
甲生在聽完教師對今天任務的說明後,即開始建構自己的機器人模型,約略十五分鐘後粗步雛形已產出,從他的機器人雛型架構,教師已可看出甲生欲使用之解決方法。但乙生進來教室後,到了七點三十分左右,乙生的機器人已建構完成,乙生亦開始進入測試場進行模擬測試。此時甲生做了一件事:拆掉自己原機器人構想,完全模仿乙生機器人結構。甲生根本連試都沒試,就放棄自己初衷。(老實說,真是非常可惜,畢竟他的原構想並不是不可為呀!!)
課後,問了甲生:WHY要拆掉自己原本想法,他答說因為太麻煩了。
(原構想的所使用之解決策略,其程式步驟會較繁瑣。)
於是他選擇了模仿乙生(專家)之IDEA,但相對的,甲生之後在LEGO機器人的程式表現其實是無法繼續學習乙生的!因為在程式除錯上,即顯示出甲生不知所以然的模樣了。
LEGO機器人整套教學,從模型組裝到程式撰寫其實是一連串息息相關的步驟,如果不是經由自己的原創想法去生產、實施、測試,其實學生很難單靠自己摸索去完成任務。如果光靠東貼西補,拼湊出一解決方案,反而往往會讓自己陷入更深的除錯深淵中,而不能自拔。
今天好在,天鵝老師出手相助,透過錄影帶一再讓甲生review自己機器人在行進間犯的錯誤,加上解釋說明,才讓甲生得以除錯完成,勉強過關。
今天與爆米花老師聊天,談到:
週三這一班學生其實均是從LEGO基礎課一路學習上來,授課教師對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表現其實均十分了解、清楚。雖然每堂課給學生的,均為相同的任務情境,但教師其實多少都能拿捏出(預測出)每位孩子將會設計出來何種成品。
所謂「只要能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好方法」,因此LEGO教師從不設限每樣任務會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或較佳解決方法,他們給孩子最大的想像力、創作空間,讓學生們自己盡情揮灑腦中的IDEA,教師僅是輔助學生去達成任務的角色。
然而在今天的小故事中,筆者突然思考一問題:
甲生放棄自己原有IDEA,而改去模仿乙生IDEA的行為,是否代表甲生對自己IDEA喪失信心?是否隱約表示在這個班上,在孩子們心中已出現所謂的標準答案。
意思是:只要學乙生就一定會成功了。
如果一人模仿成功,是否會帶動第二人也開始模仿?而學生模仿一次,嚐到成功的甜頭,定會模仿第二次。倘若如此週而復始的話,豈不變成教學上的另一種災難!
因此教師該如何持續增強每位學生"原創"的信心,似乎會變成一重要課題。因為學生會放棄原創,其實是對自己IDEA信心不足以及堅持下去的精神亦不夠。
學生遭遇約三遍的挫折左右,往往便開始發出放棄OR生氣的嘆息、抱怨聲,尤其當除錯後,依然未見LEGO機器人改善時,挫敗感就更加強烈,甚至紅了眼眶。
所以,教導孩子如何站在前人成功經驗上繼續學習,應該也是很重要的!但該如何教呢?
畢竟不能單單靠模仿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