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學習態度" 將決定孩子這一回任務是否會成功!

今天的任務延續上週主題:搜救機器人(三)。
可憐的人質依然被關在兩道關卡的後方,學生們必須想辦法突破兩道防線,始能救出人質。
第一關:搜救機器人須通過一矮柵欄 。
第二關:將警報解除,隨之,關人質的柵欄即會自動開啟。

老師與同學們花了約15分鐘進行任務的說明及各種解題方式的腦力激盪。
老師也提醒學生先用自己的手去感覺,要順利舉起"柵欄"讓機器人通過,在柵欄上不同位置所需用的力道其實是不相同,讓孩子親身去感受力臂與力矩之間的關係。(但其實老師並沒明說,一切都讓學生自己去TRY。)

今天最困難的應該是第一關"如何讓機器人順利通過矮柵欄?"
而今天最出人意料的地方,也是每個孩子所設計出來的機器人,均不相同,由此可看出他們是如何展現他們在機器人力臂上的不同創意跟想法。
(聽完教師講解後,孩子們會做出什麼樣子的機器人,其實一開始筆者實在都毫無頭緒,但三十分鐘後,看到一個個不同想法之機器人時,心裡真的只有佩服!沒有人提示,都是這些孩子的原創)
有的人擅用樂高積木平滑地表面,將機器人加速、順勢讓柵欄滑過去;
有的人設計出像怪手一樣的力臂,將柵欄勾起舉高,再讓機器人通過;
也有的人設計出結合上述兩種方法的力臂,如此一來都不用擔心機器人的施力位置,而柵欄有可能會不成功掉落。
還有一種設計,學生經過一再地測試找出舉起柵欄的最佳施力點,機器人的力臂移動到那一點後,再利用馬達的扭力一股作氣,將柵欄高高舉起做了180度迴轉,真是精彩!

當然想像跟實際會有落差的,實驗測試後會發現,有些學生的想法十分可行、也有些學生的想法根本就不堪一擊。不過,不堪一擊,也許是學生錯估形勢,也或許是學生錯估自己所擁有的資源,但不見得代表那些IDEA是不可行。 所謂不堪一擊的IDEA,會不會其實是因為學生他目前擁有的先備知識及資源不足以實現他的IDEA,當有一天學生若學到了更多機械構造相關知識,學生擁有更多能運用的零組件資源時,那現在他腦海所浮出的IDEA,是不是就會有實現的一天呢?

經過不斷地測試,加上學生們彼此觀摩成功經驗,再經過老師適時的提醒,同學們漸理出幾個大家均認同且能過關的"原則"。學生們於是漸漸修正自己的機器人,並往成功之路前進。

連續三週觀察下來,
有一位學生(甲生)在搜救機器人一系列的解決任務上,他是較其他同學顯得落後的;
今天特別留意他的學習情況,觀察發現甲生非常容易被同學間的聊天談話內容而吸引,造成手邊工作因而慢下來,相對地甲生對LEGO機器人除錯時之專注力、觀察力、持續力,與其他同學相較亦是較不足的。在班上有另一位與他同年齡之學生(乙生),今天在相同時間內,乙生卻幾乎已可達成教師目標90%,但甲生卻離成功還有一段很大的距離。一直到其他同學散去,甲生才開始正視他手上機器人遭遇的難處,但已經下課、曲終人散,他也意興闌跚了。

課後將此事與爆米花老師閒聊、討論,
她提到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學習態度",
或著我們該去問"孩子,你是抱著何種心情來上Lego課程呢?"

如果對甲生而言,此門課只是來放鬆的遊戲課,那他也許真的就是來交交朋友、玩Lego,反正有交東西出來就好。也許他只是抱著不求滿分、只求六十分的學習態度。

但反觀那些會達成任務的學生,真的在短短兩小時間,從他們積極完成作品的過程中,旁人均能深深感受那一股專注、執著以及我一定要成功的拼勁。

最後,爆米花老師提了一個不錯的IDEA,她說:也許下週可以規定甲生需在多少時間內達成何階段任務?透過這種規定,不知是否能治得了這種不夠自發性學習的學生呢?也許是可拭目以待喔!

不過,態度真的會決定了一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