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兒童產生學習動機,必須講究方法。
至於要讓學習變得更有效率,遊戲和愛必須融入在過程當中,
換句話說,就是以兒童自發的動機為根基,讓學習既有趣又好玩。(大衛 . 艾肯 )
雖然遊戲融入教學過程是個很棒的方法,但,教師所設計之遊戲、故事情境(教學情境)能否成功引發學生學習動機,似乎才決定了學生之後是否會傾全力融入學習的很重要因素。
上週觀察學生完畢後,筆者心裡一直對兩個小四學生的學習狀況很納悶、疑惑,這幾週觀察下來,此兩位小四生對LEGO任務一直表現的不夠積極,在"完成任務、克服困難"的行為表現上總顯得慢不經心。於是上週課後,我出一個問題,問了兩位小四學生。
我說:如果從10分到0分,10分代表我很想贏、很想完成老師的難題,而0分則代表一點都不想,請問你們對今天的LEGO任務,是幾分呢?
結果:一位小四男生立刻回答我說:"5分",另一位沉思三秒後,也回答我:"5分"。
而第一位小男生回答我的問題後,又緊接著說,如果老師今天出的是機器人相撲遊戲,我就會說10分了,另一位小男生聽完後,也接著說"對呀!",然後兩人便開始熱烈地討論著,當時lego機器人相撲的任務情境中,他們當時是如何解決問題的......
而這週上完課後,我又很好奇地再問他們一次,請他們告訴我10-0分,今天是幾分呢?
第一位小男生答說:今天的只有3分,另一位則答說:8分。
連續兩週問他們這個問題,我從他們的答案去一一對照他們這2次的上課行為表現,
筆者發現他們的解決任務之動機強、弱,跟他們之後學習的行為表現,似乎有很大的關連性。
這週的機器人任務依舊延續上週主題"侏儸紀公園(二)",不過這一回任務可不是地上走恐龍,而是會飛行的恐龍,學生需將小(或大)翼手龍放回它二樓高的家,而且還要將他們的食物送至翼手龍的餵食區呢。因此小朋友需考量到力臂舉起的高度及力量了。
這一回,因為有3位大哥哥請假,在場的都只是小四、小五的學生,因此老師對於題目講解均較之前詳細、清楚,且對於如何搬運翼手龍的方法(二種)也已直接用示範法讓他們了解。這一回任務與之前不一樣的地方是,老師未限制學生機器人起跑的起點,而改讓學生自己思考機器人的行進動線,約莫過了20分鐘後,學生們回答說"瞭解"後,即開始動手解決今天的艱難任務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