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救機器人(二)
因學生們對於上週搜救機器人(一)之情境,均有了初步認識,
本週教師在解說任務時,僅花了十分鐘,學生們即開始動手操作機器人組裝工作。
對於人質所處的情境,學生們又有了更多其他想法,七嘴八舌與教師進行討論。
如:狙擊手有無持槍?關人質的房子是否有其他路線可行?其實救人質為何一定要延ㄇ字型走呢?為何不能從房子後方直接潛入呢?甚至大家對壞人長的不夠壞都很有意見。
(筆者心想:看來大家這回似乎都用一種"簡單、輕而易舉"之心態來面對此次搜救任務了。)
相較於上週第一次面對搜救機器人(一),學生挑戰教師題目顯得更多元、更多思考,真是想像力無限!
十分鐘後,高組學生已完成機器人基本雛型,
十五分鐘後低組同學始完成機器人基本雛型。
再過十分鐘,高組同學已準確地測得搜救機器人力臂所需之高度及長度,
此時高組同學亦發現此次任務艱難之處:如何開窗救出人質。
學習時,當生手遇到專家:
孩子在學習時,碰到問題,最初總以他之前的舊經驗來應付新的環境變化,
當舊經驗不足以面對新問題時,又無人能幫助時,孩子多會處於原地打轉、繼續探索、摸索解決方法。一旦,身旁來了一位專家,孩子會偷偷觀察專家是如何做?進而檢視自己原方法不足之處,但孩子礙於經驗及先備知識不足,即使看到專家的解決問題方法,仍會顯示出無法心領神會、依樣畫葫蘆做出一樣的東西來。此時上課教師即扮演了鷹架的腳色,教師適時地提醒、示範、解說,馬上協助這一位想嘗試突破、建構新經驗的孩子進行新的學習,孩子在教師的提示指導下,終模擬出專家的作法,因而又邁向成功一大步。
截長補短,是加速成功的方法之ㄧ:
每個人天生的優勢、強項均不相同,如果能取他人之優點來彌補自身的缺點,其實是讓自己快速成功的不二法門。所以懂得擅用身邊週遭人士的優點,亦是創意問題解決之重要因素,切勿閉門造車。
發現問題:
高組同學能精確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每一次測試過後,他們離成功會更接近;
但低組同學則不然,雖也發現了問題, 但在解決問題上,卻會失去準頭......
例如:明明看到車子跑太前或轉彎角度太超過,
但往往看見他們回頭修正程式後,再測試時,
卻發現他們的問題依舊存在,並未解決,甚至還衍生出新問題....
難道他們沒看見真正的問題癥結嗎?
亦或是當問題一連串發生,學生們僅會記住眼睛最後看見的那一個問題,而非一連串的問題了。
於是,只看到問題造成的結果,而沒看見問題產生的原因?
這是人之常情,還是年紀較小的學生常犯的失誤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